如果说,此前几年,数百万铁杆变迷(钢丝)宣称的“中国就是美国之外变形金刚最受欢迎的地方”还有些值得怀疑的话,那么,在这个夏天迟到22天才登陆中国内地的《变形金刚3》已经以无可辩驳的事实验证了这一论调的无比正确:午夜点映1200万元,单日入账破亿,首周狂收近4亿,一个个新的票房纪录的诞生表明了“变形金刚”在中国无可匹敌的“人缘”。
1975-1985年出生的一代中国人,对于变形金刚的感情甚至不是“变形金刚”的创造者日本人和美国人所能完全理解的--在八十年代,当日本孩童在观赏《变形金刚》动画片的时候,他们早已领略过了高达系列和《超时空要塞》的精彩;当美国学生在摆弄变形金刚玩具的时候,他们也早就体验过了特种部队(G.I.JOE)和星球大战玩具的魅力。一句话,变形金刚仅仅是他们孩提时代的一抹亮色罢了。
而对于当时的中国孩子来说,变形金刚的意义则完全不同--它是考100分的最强大动力,它是最奢侈的生日礼物,它是父母两个月甚至三个月的工资;对于更多的成千上万的中国孩子来说,它更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在没有变形金刚玩具的童年,看变形金刚动画片,买变形金刚贴纸洋画,画变形金刚人物,成了那个年代最美好的回忆。
套用《变形金刚3》预告片开场的一句台词“我们六十年代所做的一代都是冲着它(原话中指坠毁在月球的汽车人飞船方舟号)去的”,今天,仍有相当数量的观众“对《变3》所表现出的兴奋也是冲着它(对美好童年的怀念)去的”。下面,我们基于上述的情感诉求作为观察点,一起回顾《变形金刚》三部曲五年来带给中国的狂热与激辩。
变形金刚系列带给了我们什么?
关键词一:国产片保护月
2007年的4月,一股焦燥不安的情绪在广大变迷和影迷中弥漫开来。眼见着离《变形金刚》首部真人电影在美国上映的时间(7月4日,后提至7月2日)越来越近,在《蜘蛛侠3》、《忍者神龟》、《加勒比海盗3》陆续公布了国内上映时间,而传言《哈利·波特5》已经锁定7月中旬的情况下,《变1》中国公映时间迟迟不见答案,使得这种焦虑愈发的突显。
5月11日,靴子终于落到了楼板上,《变1》定于7月11日上映,同时宣布的还有《哈5》公映的消息--为了避免两败俱伤,《哈5》被挪到一个月之后的8月10号上映。虽然最终的结果多少让人有点失望,但也还算一个不坏的结局--7月11日上映也只不过比北美晚了九天而已。但未能同步的理由,却让很多人记住了一个久违的词汇--国产片保护月。按当时官方的说法,由于2007年7月1日系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的日子,届时将举办一系列的文化交流活动,因此将2007年6月20日至7月10日划定为了国产片保护月,而让《变1》在保护月结束后的第二天便能上映,已经是相当照顾了。
比较有意思的是,国产保护月与《变形金刚》似乎总是有很缘份。就在《变1》上映后仅仅10天之后,屡破纪录的票房成绩不得不使有关方面再次对国产片施以援手—从7月20日起,再设国产保护月,加大对国产影片的支持力度,而这样做的结果,便是直接拖累了同期在北美暑期档口碑都不错的《虎胆龙威4》、《谍影重重3》的引进,这两部影片直到当年的11月才双双公映,两片的票房成绩自然可想而知。
四年之后,2011年的6月,国产保护月再次驾临,只是这一次,不再有公开的提法,但对《变3》造成的直接后果便是,引进比北美地区晚了22天。
从目前《变3》首映周狂破内地影史纪录的夸张情势来看,2011年6月推行的不挂名的国产片保护月,从某种程度而论,客观上为《变3》的票房井喷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过去长达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乏善可陈的六月内地影市让人们的暑期档诉求积蓄已经接近了极限,终于在7月21日《变3》上映的一刻彻底的迸发了出来。
关键词二:零点首映
午夜点映也好,零点首映也好,这的确不是《变1》的创举,早在2003年11月6日,《黑客帝国3》登陆中国,就实现了全球同步及零点首映。但在此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虽然每逢热闹大片上映,国内总会有一些电影院举办午夜点映,但在当时整个大环境低迷的情况下,很多人也清楚,所谓的午夜场更多的一种秀的成份,影院品牌宣传意义远远大于放映意义。午夜点映很难有实际的票房收益的原因在于--2007之前包括北京在内的许多城市的电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