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得可怜,很多观众的家门口都没有一座像样的影院,为看一场电影要越过大半座城市,精力与时间都耗费不起,当然,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在《变1》之前,还没有一部电影让70后-80后的影迷如此牵肠挂肚。“一个通宵可能就不能睡觉了”、“夜半打车回家的钱可能会贵过电影票钱”、“第二天可能会耽误上班和工作”,当这三个看似“严重”的后果与20多年的变形金刚情结放在一起的时候,似乎都已不再重要了。
影院从《变1》开始真正尝到了午夜点映的甜头
2007年7月10日晚上,掏钱的和点钱的都同样的兴高采烈。在北京的新东安影城、华星UME、望京星美,各式各样的首映活动为午夜点映做了堪为完美的铺垫。7月11日首映日是周三,既非周二的半价日,也非周末,无论是从票价上还是时段上并不是一个好日子,但无数的上班族都纷纷赶来,把京城的各大电影院变成了钢丝聚会的欢乐海洋。仅此一项,即使是《指环王》、《星球大战》亦不匹敌,这一刻,首映式之于中国影迷的意义早已不是影片本身了。虽然2007年7月11日零点的《变1》首映场的最终票房成绩并没有精确的数据,但各个院线的帐单却有据可查:中影南方电影新干线和珠江电影院线在《变1》零点首映之后,卷走52万元票房,超过了之前《蜘蛛侠3》(44万元)和《加勒比海盗3》(45万元),其他院线也是如此。
从2007年到2011年,不仅每次“变形金刚”的零点首映创造怎样的票房都会是一个热门话题,而且午夜点映也成为一种常态化操作,从《变2》的350万到《阿凡达》的400万,再到如今《变3》的1200万,有越来越多的影院和影院也加入到午夜点映的行列中来,其结果是影迷先睹为快,影院喜笑颜开,可谓皆大欢喜。
2007年7月12日,北京华星UME第一次出现了一天所有的排片全是一部影片的景观
关键词三:内地暑期档
比起上世纪90年代成龙的年度功夫片与冯氏喜剧贺岁片打造的贺岁档,内地的电影暑期档可谓姗姗来迟。虽然暑期档的开发最早可以追溯至2001年8月10日上映的《珍珠港》(一说为2004年7月开画的《十面埋伏》),但真正成气候的无可争议的当属由《蜘蛛侠3》领衔的2007之夏--继《蜘蛛侠3》斩获1.6亿元人民币之后,接下来的6月,《加勒比海盗3》扫入1.2亿元票房,而后7月《变1》大卖2.77亿元(10月2日IMAX上映后累计票房为2.82亿),8月的《哈利·波特5》虽然略显颓势,也仍有1.3亿入帐。从此,一年一度的“暑期档”成为“贺岁档”之后又一吸金大票仓。
暑期档的三个构成因素,一猛片云集,二人气爆棚,三票房大卖,而这三项又是相互关联的。说《变1》一举奠定了2007--中国内地电影暑期档元年的地位,并不为过。2007年,就在《变1》上央前夕,大部分的所谓业内人士,包括发行、院线、影评人对《变形金刚1》的上映有期待,有期望,但绝大多数的主流声音认为这部作品与其他的好莱坞大片也并无大的不同,“超过1亿元”是一个相当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这样的想法其实不足为奇,因为就在《变1》登陆中国的两个月前,《蜘蛛侠3》在内地取得了1.6亿元人民币的超高票房,这已经是《泰坦尼克号》之后沉寂多年的进口片市场上,表现乏力的美国大片交出的最漂亮的成绩单了,难道《变1》能比这个还高吗?最后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五天破亿,14天吸金2亿,《变1》最终以2.82亿完美收官,结束了变形金刚在中国的首次银幕之旅。
值得一提的是,2007年的夏天,“蜘蛛侠”、“加勒比海盗”、“哈利·波特”、“变形金刚”四大人气系列罕见的风云聚会,悉数登场内地,这也是内地暑期档成形的一个重要原因,而更有意思的是,作为在中国拥有核心粉丝最多的两部“现象级”影视作品,“大铁人”与“小巫师”的票房争斗及迷友激辩每逢奇数年就要上演一次,2007年是《变1》VS《哈5》,2009年是《变2》VS《哈6》,这一次则是两部作品的终极大PK--《变3》VS《哈7(下)》。
与之相映成趣的是,每逢偶数年的暑期档,则是华语大片创造奇迹的时刻,08年《赤壁(上)》成就了华语影片单片过3亿的辉煌,2010年《唐山大地震》书写了1亿美元的新历史,2007年-2011年,内地暑期档总会在中外超级大片的引领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新的票房纪录。如果说《蜘蛛侠3》开启了内地真正意义上的暑期档的话,那么让这一档期成形并具有丰厚商业价值回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