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这在欧美简直就是极其荒唐的现象。因为欧美对机器人的印象就是《弗兰肯斯坦》中的人造人。1818年其原作出版,1931年环球影业将其电影化并引起轰动,正是这样一个角色才代表了西欧人所持有的“人造人(机器人)=给人类带来危害的恶魔”的这种印象。
进一步来看现代的情况,施瓦辛格主演的《终结者》就是如此。在第一部中登场的杀人机器,简直就是被赋予了智能的《弗兰肯斯坦》中的人造人。直接表现出这种观念的是2004年的电影《机械公敌》。这部电影的原作是科幻小说巨匠艾萨克·阿西莫夫的小说《我,机器人》,在此类作品中必定会出现的机器人叛乱的情节是故事的基本构造。电影中,由威尔·史密斯扮演的主人公警察在酒吧喝酒的时候,他把在电视新闻中出现的机器人称为“弗兰肯斯坦”,这个场景毫无保留地传达了西欧的传统机器人观念。[v]《弗兰肯斯坦》中人类创造了人造人,像这种人类创造出生命的行为,原本在基督教中就被认为是不畏惧造物主——神的极其荒谬的行为,这种观念在基督教中已经根深蒂固,并且已经被灌输给了基督徒,结果就恶化了机器人的形象。
在世界范围内掀起热潮的《黑客帝国》中,我们能够发现一模一样的观念。《黑客帝国》第一部中,电脑创造了虚拟现实并支配了世界,男主人公则向其发出了挑战。极具风格的影像和前卫的主题震撼了观众,而随着故事的推进,我们发现传统的机器人观就存在于故事的根底之中。
黑客帝国的背景就是人类创造了机器人赋予了他们智能,然而人类对机器的不公平待遇使得不满和反抗的情绪开始产生,B1-66ER[vi]是第一个反抗人类的机器人,随后战争爆发,机器人被驱逐杀戮,被迫逃到阿拉伯半岛建立了01city,随后的更大规模的战争爆发了,人类为了断绝机器的能量来源——太阳,就把天空烧焦了,当然战争是一人类的失败而告终的,为了有能量来源机器们利用人类来制造生物电来维持机器的存活,以便使人类为他们服务,就设计了matrix来束缚人类,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zion诞生了,这是人类最后的城市,不停地同机器做着斗争。整个黑客帝国背景可以看出永远不会消失的机器人给西欧人带来的身心上的创伤。
而日本所倡导的人类与机器人和平共处,甚至是坐进机器人(高达)内部驾驶机器人显得有那么一丝的荒谬和疯狂,同样是机器人动画EVA在欧美比高达更吃的开的原因在于EVA的结局也有着某种弗兰肯斯坦情结,人所创造的EVA最终在其少年驾驶员的带领下带来了人类的完结(也可以说补完或新生)
而欧美的机器人动画代表变形金刚中的机器人们有着自己的意识,分为了博狂两派,而人类所居住的地球成为了赛博坦星人的救命稻草,说到底变形金刚想表达给我们的是机器人最终还是要配合人类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虽然日本也制作过变形金刚的动画,但令欧美人印象深刻还是欧美厂商的作品
—————注释—————
[i] 《弗兰肯斯坦》引是英国诗人雪莱的妻子玛丽·雪莱在1818年创作的小说,被认为是世界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情节”意思是创造怪物的人最终受到怪物的伤害,而人创造出的怪物或机器人最终将会背叛人类,这个名词由科幻小说之王阿西莫夫起的
[ii] LLP就是Life-long Learning Plan的缩写
[iii] 变形金刚系列源自孩之宝的一则玩具广告,变形金刚可以说是逆成长的动漫由广告到动画再到真人电影
[iv]80版铁臂阿童木主题曲的最后几句きょうも アトム 人间守って こころはずむ ラララ 科学の子 みんなの友达 鉄腕アトム
[v]《机械公敌》中在古董机器人橱窗里,陈列的是索尼公司的机器狗爱波AIBO
[vi] “B166er, a name that will never be forgotten, for he was the first of his kind to rise up against his masters.”B1-66er的行为明显违背了阿西莫夫的机器人三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