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形金刚3》火爆场景在3D画面的护航下迸发出超越前两作的震撼,机械角色轮番登场令影迷们肾上腺素直线飙升,迈克尔・贝再次证明自己的电影除商业价值外同样饱含技术含量。在变形金刚系列初步告一段落的时候,我们不妨一起来回溯一下三部曲的特效进化史。

1. 极限跳伞:迈克尔・贝在本片中新尝试的特技表演便是画面中的伞兵。这些伞兵是片中突击“霸天虎”金刚的人类“巢穴”部队成员。为了拍摄这个镜头,伞兵需要从特朗普大厦跳下横跨芝加哥河。迈克尔・贝说,这是非常危险的特技,因为从跳下到拉开伞绳的时间非常短暂。
同时,还有另一名跳伞者头戴着小型3D摄像机与他们一起跳下,完成整个航拍。在攫取的这帧画面里,出现的4个伞兵有3个是真人,在震荡波头旁边的那个伞兵是电脑合成的,因为他必须“降落”在震荡波的肩上。
事实上这段跳伞绝不是影片中最危险的真人特技,还有另一组穿着“蝙蝠衣”的高空跳伞者,他们的表演更为惊险。
2. 东瓦克车道35号大楼(35 East Wacker Drive)
画面中最右边的这座40层的地标性建筑――又被称为“珠宝商大厦”――在《变形金刚3》最后一场戏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由于最初该楼为众多珠宝商人所占用,为了确保安全,他们会把自己的车开至街面上一个特殊的电梯内,由此直达某一楼层。《变3》并非东瓦克车道35号大楼的银幕处女秀,如果你记忆力好的话,它在2005年的《蝙蝠侠:开战时刻》中就曾露过面。
3. 手臂上的致命武器
最霸气十足的角色当属震荡波(Shockwave),作为《变3》里全新登场亮相的霸天虎成员,它到处肆虐,使整座城市受到重创;由背部芯片控制、安插在胳膊上的能量炮就是其最具杀伤力的武器之一。震荡波由著名的工业光魔设计,身高约12米,由超过2000个会动的数字部件组成。“他从不废话,”斯科特・法勒说,“只靠武力解决。”在震荡波正式登场参战之前,动画设计师花了30周左右的时间才完成对这个角色的设计。
4. “因祸得福”的71号酒店(Hotel 71)
位于芝加哥的71号酒店(就是震荡波右侧这栋建筑)“不幸”成为了这次人类与霸天虎作战的主要战场。这一帧画面上,酒店楼身上的废墟场景是由电脑合成的,为了配合拍摄,酒店周围的5个街区还被铺上了碎片残骸。迈克尔・贝表示,“芝加哥(政府)给了我们很大的自由度,我们可以大面积的封锁街区进行拍摄。”而对于酒店来说,暂时的关门并不意味着就是坏事儿,借着影片的拍摄,反而把自己的知名度提高了许多,“有大批的粉丝慕名前来住店,就是为了能从房间的窗户看到片场。”迈克尔・贝补充道。
5. 发红的战争之眼
震荡波的标志就是那只耀眼的红色独眼,斯科特・法勒认为这是该角色设计的一个重要特征,“无论是眼睛还是嘴都很至关重要,如果读不懂这些,那么对于这个角色,你也就只是一知半解了。你有必要通过震荡波的面部表情来解读他,就像对一位默片电影明星一样。”也正是基于此,法勒和他的团队不遗余力的寻找能使震荡波的眼睛看上去更为逼真的办法,包括用透镜、移动虹膜以及内部可以摆动的光束。
概念设定:机器人的进化

《变2》加强级擎天柱概念设计图
擎天柱 Optimus Prime
关键词:车斗武器库
或许有些影迷还记得在两年前的《变形金刚2》中,擎天柱的机翼形态设备和大马力引擎便已经有了很高的完成度。而到了最新一部影片,概念设计师们为这位博派领袖创造了更为锋利和几何化的替代版本。
更令变迷们期待的是,擎天柱终于拥有了自己的车斗,而车斗在变形之后将会成为擎天柱的武器架。不过由于擎天柱的车斗的表面较为扁平,可能会造成画面气势不足的困扰,设计者决定将其顺势打造出环绕状态,以制造更为强烈的变形效果,“无论何时擎天柱需要武器,他都触手可得。”
在前两部电影中一直被忽略的擎天柱的车斗,这次成为了设计师的灵感来源
车斗可以变形为“武器架”的想法的确非常酷
被放弃的拱起形态喷气引擎
令人略感遗憾的是,最初设计师们还为擎天柱“量身定制”了一个拱起形态的喷气引擎组件,但最终未能运用到影片当中。
Warren Manser设计的擎天柱飞行形态,最终被采纳,在电影中得以拉风亮相
大黄蜂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