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分账片:平淡轻松定全局
2012年是近年来关于“20部分账大片”既定政策执行得最“精确到位”的一年-----全年共公映了20部分账影片,其中美国影片15部,其他国家5部,且亚欧均有兼顾。不过,也许,所谓“20部分账大片”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到2012年算是告一段落了。待到2013年的岁末,也许直接来讨论“34部分账大片”更有参考的价值。
1、 电影新政给力减负 各项指标平稳无奇
往年,由于只有约15个分账指标供北美新片占用,即使加上特种片可以使用的4个左右特殊指标,20个名额平摊到好莱坞六大公司头上,每家还不到四部,可谓捉襟见肘。而由于2012年3月开始实施新的电影进口配额制度,这使得分账片的调控在瞬间便变得轻松了许多。这样的均匀使力,使得各项指标数据的呈现都显得四平八稳,既不突出也不后进----总票房与2011年基本持平;16部北美或准北美影片中有8部实现超前或(准)同步上映(原则上不晚于全球首映时间一个月的可视为同步或准同步),与此同时,无谓的引进名不见经传的《特工争风》和迟到近一年的《暮光之城:破晓(上)》两部影片,点缀与平抑意味相当浓厚,这便构成了“平平淡淡从从容容才是真”的2012分账片总体格局。
2,亚欧之作依旧是点缀 美片继续山寨上位
电影新政的实施,原本为长期在夹缝里生存的亚欧新片提供了一个绝好的做大良机,但非常遗憾,除上表中的《安娜·卡列尼娜》之外,很难看出我们在引进非美影片方面有任何积极的作为。特别是年底的法片《邂逅幸福》和韩片《铁线虫入侵》的匆忙上映更有完成非美分账指标的凑数之嫌。近年来,以英法德为代表的欧洲电影业出现了明显的回升势头,精品众多;另一方面,韩流虽不像世纪之初般的波涛汹涌,但在喜剧和情感片方面仍然不乏佳作。对于我们的相关主管部门和引进方来说,将更多非美的亚欧新作力荐给我们的观众,而不是使之多年来一味沉湎于好莱坞的狂轰乱炸之中,这应该是相关部门与组织的理应肩负的责任与担当。如果说,过去几年,因为指标吃紧而需要对一些好莱坞影片进行改头换面的包装,然后再以非美影片的身份蒙混进关还可以体谅的话,那么在实施了电影新政的情况,类似从澳大利亚引进的《快乐的大脚2》(出品方实为华纳)、法国制造的《飓风营救2》(实为二十世纪福斯出品)这样的情形在2013年最好不要再发生,这些片子完全可以恢复其本来面目,在买断片或特种片的领域大显身手,空出来的分账片指标应该让血统更纯正的欧亚新锐之作有更多的施展机会。
3,六大豪门转战特种 狮门们异军突起
与2011年公映的19部分账片的总票房45亿元人民币的成绩相比,2012年的20部分账影片不到43亿的票房收入,在中国影市每天都在增加新银幕数的情况下看似略有缩水,实则并不出人意料-----电影新政的实施,加之3D影院甚至IMAX影厅都成了放映常态的情形之下,好莱坞的六大公司都将注意力放在了来钱更快、吸金更猛的特种片上,于是便出现了像《超凡蜘蛛侠》这样应该依惯例全版上映的A级大片,都没有出现在这张20部分账大片的名单上。当然,如此一来,也给了像狮门这样的北美新贵更多的机会:2012年狮门及其旗下的巅峰娱乐有两部影片以分账片名义成功上映,这将给更多的中小北美电影公司以更大的动力,也许,今后20部普通分账影片将是它们大展拳脚之地,而对于广大中国影迷来说,能看到更丰富更多元的北美新作,则更是喜事一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