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是不是纯粹是在变形上玩噱头,就一无是处呢?我觉得到不能全盘否定——不是因为日本人有意为之,而是不小心让“福特”同学符合了“变形比喻”的规律。福特:头部为人形,而身体为基地,使得他的头部变形单独变成机器人符合逻辑,又异常有趣。那个头部人形无时无刻不在提醒人们,他只不过是基地的一个头部,从而通过他体现出基地身体的庞大,因此我觉得头领战士这一设定,真的仅仅只符合福特这样一个角色。
如果当初日本人不是考虑在变形上噱头,而是考虑如何将当时更多更新的机械、电子产品设计符合这些工业品特性的新性格人物融入到动画中,才是更好的。
没了风格鲜明的G1老臣不要紧,连刻画细致的新人物也没几个(音板和双履带还在),和奥特曼中似曾相识的在总部里搞一个女人(阿尔茜)和一个孩子(丹尼尔),也难怪变形金刚之后要没落了。
我们都知道一句话,叫做:合理想象。我想用到变形金刚里也非常合适,把一个人物的个性充分通过伪装形态来描述,才是有魅力的。这种想象既合理(如G1的声波),但又具有想象力(声波的描述我就不重复了)这才是符合变形金刚这一题材的魅力本质。
最后来看一看电影版,同样看看是否有“合理想象”。
在这里,我首先要分析下人形和伪装形态的区别。人的审美和人本身一样,都是比较“贱”的(这就不具体展开了),到变形金刚这边具体来说,就是我们既想要人形保留其伪装形态的标志性特征(擎天柱的胸腔、威震天的大炮等等,不赘述了),又想要人形状态维持较为纯粹的机器人形态——这样才有从伪装形态变形为人形的差别所带来的神奇感。也就是说:既不能太接近,也不能太过“人形”,以至于没有了标志性元素。
稍微展开点,人形包含两方面,第一方面当然是接近人体的形态,第二方面是,附加物要符合人体关节和生物体构造本质(这样这些标志性的元素才不会显得怪异和突兀)。
例如,擎天柱的胸部车窗为什么我们看着很舒服?有很重要一个原因,人体的胸腔也是左右两片的。说到底,我们对于机器人的审美,还是来自于我们本身对生物体识别的本能。
电影版情节方面比较单薄,当然,这不是我喷电影版,任何电影都无法对人物太过深入的刻画,因为片长有限。所以,电影版我认为更应该充分利用变形金刚的“形态比喻”这一别的任何题材都没有的独特优势来对人物进行刻画。
貌似电影并未再此方面下功夫。
情节无需多讨论,就人物而言,我觉得电影的总的艺术设计思路包含如下元素:仿生(相当明显,就是地球的昆虫、肢解动物+机械化,甚至出现某怪兽流口水的恶心场面,不知道流的是不是机油。。。)、变形繁杂(强调人形与伪装形态的差异,造成“啊!那一辆车,竟然能变成这样啊?”的惊异感)、强调外星元素(头雕等)等等。
从这些来看,电影符合了商业片的潮流,强调了变形的噱头,但是失去了变形金刚的独特魅力。与其说是变形金刚,更不如说是,以能变形的外星机械生物为题材的科幻片。
擎天柱的形象,胸部上的两片,在他打斗时一晃一晃的,真的很像老奶奶松垮垮的胸罩。
每个人物除了大黄蜂有重点的情节刻画(非常讨人喜爱)之外(这也说明了,的确人物刻画对于一部影片也好,动画也好,小说也好是极其核心的),其他都变成了龙套。
虽然追求了商业片的效果,但是变形金刚的人形真的过于和伪装形态差异巨大,身体组合元素过于零碎,虽然仿生、活动性、等元素符合了现代的审美,却没有很好的融合每个人物的“标志性形态元素”,每辆汽车等等没有很好“比喻”的表现,基本全部成了龙套。
当然,其中红蜘蛛化身F22的超强战斗力给人印象深刻,更进一步说明了,伪装形态的比喻对于人物的重要性。
放着天生刻画人物的优势不用,而过于追求商业片的效果,我觉得这固然能帮助变形金刚获得不错的票房,却难以使电影成为一代经典。
如果说电影的玩具,我相信也肯定是非常优秀的。但是,他的卖点变成了人形的帅气和武器的夸张——这当然不是坏事,但这不是变形金刚独一无二的优势。
这就是我为什么没把什么英雄主义啊,拯救地球啊,等等一起作为变形金刚的魅力本源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