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G1的这种深刻比喻“信手拈来”。首先我想到的是声波和他的磁带部队。声波机器人形态下,也保留了录音机的磁带槽,这就是一种符合规律的表现,其次,更绝的是,把他和机器狗、轰隆隆、机器鸟结合起来,又是一次体现“录音机”这一比喻的深入刻画,最后,激光鸟的探听、机器狗的探秘、变回磁带形态的“偷听”播放,人形时直接保留录音机的磁带功能,更是将“录音机”这一“比喻”升华为“间谍、侦查”等等,散发着丝丝诡秘气息,可谓符合变形金刚魅力本质的超级典型范例。
刚刚说过的红蜘蛛F15小队,虽然没有声波这样的题材可以挖掘,但是F15小队的人物设计非常出色,翅膀和收在腹间的机头,和飞机形态能在视觉上非常完美的衔接,说实话,红蜘蛛这个人物的设计,既有非常好的人形设计,又较为完整的保留了飞机形态的主要特征,即使是小朋友,看一眼,就知道,他一定是一架飞机(这一点非常重要)。
此外,正如先前所言,“变形比喻”的目的还是刻画人物,红蜘蛛的性格刻画,和霸天虎老大位置的觊觎也是不可或缺的,一个变形金刚如果是“精彩的变形”能加上“性格的刻画”,就更加完美了。
说道这里,提供几个佐证。虽然我不玩高达,但是也知道高达模型里有一款超人气的叫做“飞翼 零”(神奇的是之前有人送我一个过,我拼装了送人了)。它的机体哪里比较出彩?我想应该是如此:即使你如何描述一架机体如何威风飘逸,也不如直接给它按上“猛禽的翅膀”。
“比喻的刻画”真的是无处不在。
另外,几乎所有TF迷都很有爱的人物:机器恐龙。为何如此惹人喜爱?正如你描述一个机器人如何强大也不如说:他就是一只地球上出现过最强大的动物:恐龙,来的形象!
机器恐龙无脑、大力(人形身高都比擎天柱还高好大一截)真是完美的“比喻形态”,这种将伪装形态的特性充分融入人形的做法,不就是符合“变形比喻”TF魅力规律吗?
再一个例子,片中描述红蜘蛛曾经和天火一样是个科学家(其实非常牵强,也违背了伪装形态描述任务性格特征的规律),你们觉得印象深刻吗?我反正觉得挺是牵强。如果不是重新看一遍,根本想不起来他以前是个科学家。相反,汽车人的感知器是个科学家,相信你们一定印象深刻,坚定不移——因为他的形态是一台显微镜。
可见,变形真的不是来耍帅,来为了变形而变形,“变形的比喻”真的是一个人物,乃至一个系列成败的关键——救护车的形象和他的功能恐怕我们TF迷们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看到他的双肩的十字,就是一种治愈的符号,不是吗?
当然,G1也不是完美的,千斤顶的功能(维修、发明家)和他的伪装形态就没啥关联。只不过最后综合来看,由于片中对他的笔墨刻画和功能刻画非常深入,这个缺点被弥补了,他的名字也弥补了伪装形态“比喻”的不足。
我们再看看另一个龙套人物——吊车。吊车的性格,可以说就是来源于他的吊车形态,被霸天虎欺骗的天真,对工程目的的执着,让这个其实出场并不算多的人物至今仍然留在我的脑海中,因为他符合了“吊车”的形象,真的非常合理的性格设定。
我这里绝对没有抬高G1,贬低其他系列的意思,但是根据我这样的一个结论,就自然而然得出以下的推论。接下来说说头领战士。
纪连海说从那时起,日本人开始把变形金刚搞得越来越日本味儿。这话没错。但是我不想简单的批判日本思维就和变形金刚一定不配。我想来看看头领战士我们就能很清楚的看到一些有意思的东西。
头领战士一共博派、狂派各四个:基地、汽车、人狼、蝙蝠都有。那么,按照如上规律,我们看看“头领战士”这一概念究竟符合不符合“变形比喻”这一魅力规律呢?答案是:基本显得多此一举。
同样的变形,通过头部单独变形和身体割离来完成,没有获得任何伪装形态的“能力比喻”。可以说已经有点跑偏了。
那么,是不是纯粹是在变形上玩噱头,就一无是处呢?我觉得到不能全盘否定——不是因为日本人有意为之,而是不小心让“福特”同学符合了“变形比喻”的规律。福特:头部为人形,而身体为基地,使得他的头部变形单独变成机器人符合逻辑,又异常有趣。那个头部人形无时无刻不在提醒人们,他只不过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