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评论

TF315 --- KO铁渣篇

时间:2011-08-23 13:48:00   来源:   责任编辑:不欺负人   

【前言】

大家好,这篇文章是TF315系列的第三篇文章,在我拍摄和筹备完这篇文章以后,得知KO铁渣在某些细节方面已经得到了改善,在逼真性方面更进一步的逼近G1了。所以本文的图片和文字还不能完全作为评判G1与KO区别的唯一标准,在浏览完此贴以后还望朋友们自己留心观察,小心收藏。另外KO的大力神和照相机也已经批量放货了,本人将在最近一段时间推出G1大力神与KO大力神的对比贴,从做工和质量来看,KO大力神和照相机比较KO机器恐龙团队在做工方面又进了一步。

TF315对比评测文章连接:
TF315 --- KO钢索篇!!!
http://www.actoys.net/bbs/read.php?tid-277998
TF315 --- KO淤泥篇!!!
http://www.actoys.net/bbs/read.php?fid=99&tid=280707




【KO铁渣篇】

KO机器恐龙的铁渣和嚎叫都属于后期作品,其中本文所拍摄借用的这只KO铁渣在某些细节方面跟G1还存在很大的出入,不知是否KO有意所为,在文中会详细介绍到。



注:上图为KO版本铁渣外包正面实物图


注:上图为KO版本铁渣外包反面实物图




注:上图为KO版本铁渣侧面包装图

拿到KO恐龙外包装的第一感觉,就是纸质特别光滑,比较G1所采用的那种纸品光滑了许多,类似于洗照片分类成光面与绒面的那种感觉。上面三副图片分别是正面反面和侧面。





注:上图可见采用的印刷用纸光滑超过G1

从上图的细节来品味的话,KO的印刷缺乏G1外包装印刷的那种特有的颗粒感,或者叫网纹感,生产包装纸的厂家众多纸质众多又分成不同的型号不同的厚度和光泽度,虽然我对印刷完全是门外汉,但是这点尝试还是有的,石老板要想从千百万种纸质的选材中找到20多年前TAKARA和HASBRO所采用的那几种谈何容易啊。


注:上图印刷局部细节丝毫不苟



注:上图可见能量条曲线比G1明显



注:上图为KO版红卡跟G1对比效果

能量条的印刷我觉得是比较难以掌控的印刷技术,也请懂印刷技术的朋友帮忙补充,KO的纸品这部分的印刷比较明显,反应TF人物技能特点线条比较明显。大家可以通过上图KO版对比G1版红卡效果看出明显的区别,G1玩具所附带的红卡能够很自然的过滤掉G1外包后面能量条的其它颜色,自然并且清晰准确的表现出能量条上角色的主要线条,而KO版跟G1的进行对比则显得模糊不清。



注:上图为KO纸品部分包括红卡贴纸和说明书






注:上面两幅图片对KO铁渣说明书做了特别的细节拍摄

由于我身边没有G1铁渣的说明书,所以只能拍摄KO版说明书的细节供大家参考,通过图片放大来看细节方面跟我已经接触过的G1角色的说明书还是有差别的。另外引用红烧肉肉的补充,KO铁渣的外包使用了R版的外包,而说明书则是TM版说明,熟悉G1的朋友多少都有所了解TM版是早于R版之前的版本,TM版的擎天柱,千斤顶很大一部分都没有热感。另外Aresmars23补充的图片中,KO版铁渣说明书发射器部分为白色,而G1版为灰黑色。


纸品方面KO的说明书给人的第一感觉怪怪的,不像G1的人物说明书那样感觉线条流畅自然,而贴纸由于早于KO玩具推出,贴纸的反面依然有文字可以分辨KO还是G1。有一点很重要的区别是笔者所尝试过的,G1贴纸接触到水以后,用手适度摩擦不会掉色,而KO贴纸触水以后非常容易掉色。由于之前我曾经拿到过KO版的守护神以及大无畏等组合角色的贴纸与G1的详细对比过,发觉主要区别是KO的线条过于流畅和纤细准确,而G1的贴纸上的线条反而歪曲和粗细不一,所以这一次特别留心观察了KO恐龙贴纸与G1贴纸的区别,KO在仿真程度上又再上了一个台阶,接近程度非常高,比较的结果让人汗颜。如果不是因为说明书差别比较大,纸品的仿真指数可能能达到4.5分。




注:上图为内包以及内包塑料

内包方面的比较,KO的内包底板所采用的纸质比较G1采用的偏薄偏软一点,内包塑料也偏软一点,内包与内包背板纸板的结合部分G1内包对内包背板的依附程度明显高于KO的,KO内包很容易从背板上脱落下来,不会像撕开G1内包那样拉扯掉一大片的背板上表层的纸张。






注:上图为G1铁渣恐龙形态与KO的全景对比

如果不去看上图中右边的“KO”LOGO,你还能一眼分辨出KO与G1之间的区别吗?老实说真的很困难,下面几副图片我将用不同与以往的对比方式告诉你区别。





注:上图左边为G1 右边为KO 铁渣








注:上图左边为G1 人型形态右边为KO铁渣

从对比图来看,KO在发行铁渣的时候依然还没有解决好金属部分的差异,金属部分的红漆跟G1的对比依然有很大的距离,在KO已经解决了热感,电镀等难题以后,金属漆面的工艺相信是KO作者的下一个需要解决的难题。




注:上图细节部分比较左边为G1右边为KO铁渣

从上图来看,在面部细节刻画方面,KO跟G1还是存在差别的,虽然比较第一款飞标已经进步了不少。从胸部的电镀颜色来看,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我这里对比所采用的KO铁渣是金色电镀区别于G1的银色电镀,注意箭头所指的位置。但是从ACTOYS 综合讨论区最新的消息来看,KO在这个部分已经改善为银色还原G1的颜色。




注:上面图片为铁渣恐龙形态头顶部分细节刻画对比

注意上图中两处巨大的差异,水口位置的不同,和恐龙面门部分,方形块状物体的数量也不一样,第二副图片的数字中,G1铁渣面部为6个小方块,而KO铁渣只有5个小方块,这个细节不容忽视。



注:注意上图铁渣恐龙形态身体的侧边电镀装饰块的比较

G1的铁渣在变形成恐龙形态侧边的装饰块电镀为银色,而第一批KO铁渣为金色。但是请大家一定注意,在后面几批的KO铁渣都已经修改为跟G1一样的银色,单纯从颜色上已经无法分辨差异了。




注:注意上图铁渣恐龙形态身体的前足的比较

上图中G1铁渣的恐龙形态前足部没有透明的塑料盖子,而是直接将螺丝暴露在外面,而KO铁渣则采用跟后足一样的透明盖设计,由于我接触到的铁渣版本有限,还无法得知是因为KO仿造的那个版本如此,还是G1铁渣的恐龙前足均无透明盖子设计。



注:注意上图铁渣恐龙形态身体的后足的比较

后足的比较比较有趣,G1的后足是有透明盖子的,由于KO的出厂贴纸上没有找到这个圆形的贴纸块所以可以确认G1的后足透明盖子里的一部分圆形贴纸属于出厂贴纸,而KO铁渣的后足透明盖子内部,没有这个出厂贴纸,不知道这个小小的细节是否会在KO后面出货的时候弥补。



注:上图为铁渣恐龙形态侧盖翻开旋转轴的比较,左边为G1右边为KO




注:上图为铁渣恐龙形态侧盖翻开侧盖内部情况的比较

上图中,KO跟G1版本的区别比较大,用黄色箭头标注了,特别是KO缺乏G1的细节所特有的两条横色的装饰线。




注:恐龙尾巴翻转连接轴的对比

铁渣变形成角龙的尾巴,用连接轴做翻转,注意上图中G1的连接杆的固定螺丝和KO的不同点,其实从已经做完的KO和G1的对比评测来看,最难把握并且最容易忽视的就是螺丝,KO很难连螺丝都照搬G1来完全仿造,手里有一只G1原汁原味的玩具防止被骗还是蛮有必要的。




注:恐龙形态腿外侧铭文的对比

从图中可以看到,我在做对比所采用的这个G1铁渣的版本应该是日版日产的可能性比较大,而KO铁渣就算采用日版美产或者南海版作为模具翻刻,铭文也应该出现在同一位置,从过去评测过的钢索和淤泥来看,各个版本的铭文在玩具身上所处的位置是一样的,只是因为版本的差异铭文的内容不一样,但是这次评测的KO铁渣却没有在G1铁渣铭文的同一位置找到铭文,实在让人诧异。


关于电镀部分的技术工艺ACTOYS 小龙给出了更加详实的介绍文字如下:
KO的电镀是铜铬不锈钢电镀,早期的台湾D版采用的也是铜铬电镀,特点是强度高、几乎不会磨损(只会生锈),Z版中除了南海老威以外其他的G1版本都是用的容易磨损的涂料电镀。铜铬电镀在具有高强度、高亮度、防磨损等优点的同时,对环境和生态的危害也是不可忽视的,漂亮的电镀背后是大量使用剧毒氰化钾作为电离媒介,所以这种工艺只存在于早期和非正规的厂子,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颁布,严格限制铜铬电镀的生产,而采用无毒氯化钾作为替代的涂料电镀成为挂牌厂子的主流,但电镀的质量和铜铬电镀是没办法比拟的。










注:上面几张图为铁渣配件的对比-大枪/导弹发射器/大剑


最后一部分是最难比较的武器和配件部分,上图中除了导弹跟发射器以及大枪的颜色区别之外,其它细节模仿的都很接近。不排除在后面发售的KO版本中将导弹颜色改为G1的银色。而大剑的对比难度也最大,除了手感G1偏硬和质感稍好之外,KO的做工和质感都已经与以往KO的做工粗糙不可同日而语了。本文实在不想跟KO做广告宣传一二,不过文中还是不得不客观的提到,即使TFE出品机器恐龙,做工和材质也不一定能够超越KO多少。



相关 的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