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掘金潮的秘密
——改编不息、怀旧不止为哪般?
如前所述,这股经典动画改变热潮之中,既有《变形金刚》真人版三部曲吸金无数的成功案例,也不乏《阿童木》、《龙珠》等遭遇了“板砖与口水齐飞”的窘境。可是市场的巨大风险、制作的高额投资以及业界及动漫迷的吐槽、讽刺甚至是攻击谩骂,却似乎并未影响到各大公司雄心勃勃的编列新一轮的“怀旧动漫改编计划”的兴致。在近年来好莱坞瘦身减员、精打细算的大背景下,派拉蒙、索尼等片商依然在怀旧动漫改编之作上火速出击与一掷千金,这究竟是处于何种原因?
时间机器检验放行:相信品牌的力量
上世纪70-80年代,伴随着全球范围内的电视及出版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漫画读本与电视动画这一对孪生兄弟也迎来了全盛时期,二十余年后的今天,当年的旧作老片中仍有相当的一部分至今仍能与层出不穷的麻辣新作抗衡而不落下风,已用既定事实证明了其无与伦比的经典魅力。套用央视为自身设计的宣传口号:“相信品牌的力量”。面对处处是险滩与急弯的市场,与其“不得不做出一个艰难的决定”或者押宝式的物色潜力股,对早已经由“时间机器”验明正身为“千足金”的经典之作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显然是一个更保险、更稳妥的明智之举——好莱坞深谙此道。
掏银子更爽快:动漫一代已成社会主流消费群
在那个没有互联网、没有智能手机的信息匮乏年代,动画片和漫画书不仅伴随着亿万青少年度过快乐的童年,更成为一代人刻骨铭心的集体记忆。在20多年后,这一怀旧情结借助高度发达的网络渠道与数字传播,已经派生出一个巨大的“怀旧经济”市场。于是,用怀旧动漫改编之作去触动他们内心深处最美好、最敏感的心弦,进而唤醒口口相传的“集体记忆效应”,可谓一矢中的。诚如许多怀旧动漫迷所言:“十多年都没有进过电影院了,看的不是电影,看的是回忆”。
技术利器给力助阵:化幻想为真实
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其实早在上世纪八九年代,好莱坞对《宇宙的巨人希曼》《忍者神龟》这类人气之作的电影化尝试便从未停歇,但特效技术的滞后却让这些原本天马行空的人气角色在跃升大银幕后黯然失色。而进入信息时代之后,数字技术的日新月异正在让“儿时动漫偶像登上大银幕”的梦想一步步变成现实。举例说明:在超级计算机的协助下,擎天柱变形时10800个零件的启承转合清晰可见;而《丁丁历险记》中日臻成熟的动作捕捉技术加上顶尖的CG动画则圆满解决了动画角色难寻真人演员的短板。如此质变,也让曾经一度高喊“糟蹋经典毁童年”的骨灰级怀旧动漫爱好者的嘴闭上了。
虚高实低的成本:一本精打细算的“糊涂账”
表面上看,披着“特效大片”身份的怀旧动漫改编电影的投资绝对低不了,然而实际上这类电影的成本却是“虚高实低”:首先,怀旧动漫改编之作具备品牌影响力与深厚民意基础,在前期宣发方面通常会收事半功倍之效;其次,就CG投入来说,只要人物造型设计贴合已有形象适度创新,这些数字模块就可以一劳永逸的反复使用,“N部曲”们的开发费用也将被摊薄;再次,品牌授权及衍生品如《变形金刚》、《特种部队》等全线产业链的开发可以获得更为丰厚的回报;最后,与怀旧动漫改编之作渊源极深的漫画、百科丛书以及民间力量的存在又进一步从各个渠道为之摇旗呐喊,推波助澜,最后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叠加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