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达已经迎来了他的三十周年,在台场1:1的高达矗立俯视着人类。但是和日本相比,高达在海外的人气(尤其是欧美)远没有在日本和亚洲的人气。其实不仅限于高达,日本机器人动画在海外都很难被接受,原因就是其背后存在着“弗兰肯斯坦情节”。[i]
现在无论男女老幼,大家都喜欢动画。虽说“日本的动画已经被全世界所接受”,即使动画全面商品化的今天在商业上能取得完全成功的作品绝对不多。
几个月前,高达“返回”了Diver City东京。相较于2009年在御台场潮风公园建造时,这次还同时建造了“Gundam Front东京”这个正式的娱乐中心。明确地以商业为目的。通常,一个角色的发展是从小说,漫画、游戏或动画开始,经过数种媒介之后以主题公园这种景点的形式结束。从迪士尼的米老鼠或唐老鸭中就能看出这点。这次Gundam Front东京无期限运营就意味着高达这个角色的发展已经接近于完成的地步了。
根据万代南梦宫集团的年度财报,占据2011年角色类商品销售额之首的是《机动战士高达系列》,为382亿円,占了整体销售额的8.4%,2007年~2011年平均占了10.5%,可以说是万代的顶梁柱。虽然从2009年开始《假面骑士系列》的销售额急剧上升,不过自1980年万代开始销售钢普拉以来,高达系列是每年必热卖的角色类商品,其地位已经不可动摇。
万代南梦宫的销售数据单位亿円
高达的系列动画已经走过了三十多年,欧美对高达也应该多少有所了解,但是却从没听说过高达在欧美掀起过热潮。那么以高达为中心的代表日本的机器人动画究竟在欧美得到了怎样的评价呢?
下图显示了掌管高达商业的万代南梦宫集团海外销售额的变化,从2008年三月到达顶点后开始下降,2012年三月已经减少到了08年的三分之二。尽管集团整体的销售额以2010年三月期为谷底进行了V字形恢复,但是海外的销售情况仍然萎靡不振。
万代南梦宫的海外销售数据
万代南梦宫的整体销售额
高达30周年的纪念MV
令人意外的是,海外事业的相关信息中并没有出现高达的名字。高达的名字能屡次出现在年度财报中,靠的是国内市场中钢普拉等玩具商品的销售、以及社交游戏《Gundam Royale》和《机动战士高达UC》的影像制品的良好销售情况。也就是说,高达的产业类型是内需型,其在海外欧美市场的存在感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大。
拥有三十年以上历史的高达应该早已被海外人士所了解。知名度或宣传力度也不是问题。高达在日本和其他国家中接受程度不同的理由是什么呢?其实是因为海外的机器人角色存在着某种特殊性。
首先,让我们想一下在海外大受欢迎的机器人角色有哪些。这里的受欢迎角色并不单纯指知名度高,还要有相关商品销售。以此为基准的话,世界范围内最受欢迎的应该就是“变形金刚[iii]”了。
还有《机器人总动员》但其他的却怎么也想不到了(这些角色与其说是机器人倒不如说是宠物。《哆啦A梦》就是如此,他比较接近于拟人化的动物角色)。另外记忆中还算有点印象的有《终结者》、《机械战警》、《A.I.》中出现的机器人,可见海外知名度很高的机器人角色还比较少。这种数量状况从“机器人王国”日本来看的话,是无法令人满意的。
为什么海外的机器人角色不像日本的那样有更加活跃的表现呢?或者说,为什么高达机器人动画在海外无法被接受呢?另一方面,为什么变形金刚能在全世界流行呢?为了探究其原因我们首先必须要知道的是日本的特殊性。
日本人接触机器人的机会不仅限于漫画或动画等娱乐领域,还有工业领域等其他各种场合。机器人能变得如此一般化的国家放眼世界也找不到第二个。
从工业用机器人行业也能看出日本是个机器人大国。从工业用机器人的运作状况来看,日本的机器人台数从八十年代开始就急速增加,1995年达到387290台,占据了世界市场64%的份额。之后,其所占份额因为欧洲各国和中国等国家的工业发展而不断减少,但实际上这些国家所使用的机器人中相当多都是日本制造的。
世界范围内机器人运作数量
日本工业用机器人的输出量因为次贷危机而一时下跌,但是自2010年起开始大幅恢复,2011年达到73000台,销售额达到1218亿円,创造了过去最高的成绩。不管是娱乐界还是现实世界,日本都是一个充满了机器人的国家。
日本工业机器人输出量
在日本,人们经常给工业用机器人起昵称来表达亲密之情,机器人就是“大家的朋友”。从《铁臂阿童木》的主题歌中我们就能看出这点。[iv]
但是,这在欧美简直就是极其荒唐的现象。因为欧美对机器人的印象就是《弗兰肯斯坦》中的人造人。1818年其原作出版,1931年环球影业将其电影化并引起轰动,正是这样一个角色才代表了西欧人所持有的“人造人(机器人)=给人类带来危害的恶魔”的这种印象。
进一步来看现代的情况,施瓦辛格主演的《终结者》就是如此。在第一部中登场的杀人机器,简直就是被赋予了智能的《弗兰肯斯坦》中的人造人。直接表现出这种观念的是2004年的电影《机械公敌》。这部电影的原作是科幻小说巨匠艾萨克·阿西莫夫的小说《我,机器人》,在此类作品中必定会出现的机器人叛乱的情节是故事的基本构造。电影中,由威尔·史密斯扮演的主人公警察在酒吧喝酒的时候,他把在电视新闻中出现的机器人称为“弗兰肯斯坦”,这个场景毫无保留地传达了西欧的传统机器人观念。[v]《弗兰肯斯坦》中人类创造了人造人,像这种人类创造出生命的行为,原本在基督教中就被认为是不畏惧造物主——神的极其荒谬的行为,这种观念在基督教中已经根深蒂固,并且已经被灌输给了基督徒,结果就恶化了机器人的形象。
在世界范围内掀起热潮的《黑客帝国》中,我们能够发现一模一样的观念。《黑客帝国》第一部中,电脑创造了虚拟现实并支配了世界,男主人公则向其发出了挑战。极具风格的影像和前卫的主题震撼了观众,而随着故事的推进,我们发现传统的机器人观就存在于故事的根底之中。
而日本所倡导的人类与机器人和平共处,甚至是坐进机器人(高达)内部驾驶机器人显得有那么一丝的荒谬和疯狂,同样是机器人动画EVA在欧美比高达更吃的开的原因在于EVA的结局也有着某种弗兰肯斯坦情结,人所创造的EVA最终在其少年驾驶员的带领下带来了人类的完结(也可以说补完或新生)。
而欧美的机器人动画代表变形金刚中的机器人们有着自己的意识,分为了博狂两派,而人类所居住的地球成为了赛博坦星人的救命稻草,说到底变形金刚想表达给我们的是机器人最终还是要配合人类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虽然日本也制作过变形金刚的动画,但令欧美人印象深刻还是欧美厂商的作品。
(本文译自http://bizmakoto.jp/makoto/articles/1205/30/news013.html)
[i] 《弗兰肯斯坦》引是英国诗人雪莱的妻子玛丽·雪莱在1818年创作的小说,被认为是世界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情节”意思是创造怪物的人最终受到怪物的伤害,而人创造出的怪物或机器人最终将会背叛人类,这个名词由科幻小说之王阿西莫夫起的
[ii] LLP就是Life-long Learning Plan的缩写
[iii] 变形金刚系列源自孩之宝的一则玩具广告,变形金刚可以说是逆成长的动漫由广告到动画再到真人电影 [iv]80版铁臂阿童木主题曲的最后几句きょうも アトム 人间守って こころはずむ ラララ 科学の子 みんなの友达 鉄腕アトム
[v]《机械公敌》中在古董机器人橱窗里,陈列的是索尼公司的机器狗爱波AIBO
[vi] “B166er, a name that will never be forgotten, for he was the first of his kind to rise up against his masters.” B1-66er的行为明显违背了阿西莫夫的机器人三定律